Shanxi, A Treasure Trove of Ancient Architecture 山西:古建築寶庫(1)

河北正定回來後,對古建築產生了很大興趣。所謂:“地上文物看山西。” 。11月初在網上看見山西的深度研學團,就馬上報名了。此時,廣州氣溫20度左右,但是山西正碰上降溫,馬上要降到10度以下。嚴寒沒能戰勝心裡出發的衝動,此行帶上最後的衝鋒衣打包好行李,就立即出發了。
Day 1:出發
第一天一早就出發了,路線有點波折,飛機是深圳飛往太原,然後還要乘坐動車到大同。



下午飛達太原機場,幸好有機場接駁車直達太原火車站。離動車出發還有一點時間,首次落地山西,當然要先嘗嘗山西著名的刀削麵。太原火車站廣場對面有一家叫做“順溜”的麵館,看起來是比較乾淨整潔的連鎖店。除了湯麵還有各式小涼菜和熱滷可選。我挑選的滷肉刀削麵,與平常在粵的“蘭州拉麵”麵館形狀口感都不一樣。此處刀削麵較為細長,口感更加順滑。飯後,在火車站廣場尋找進站的方向,突然有一大媽過來問:”要不要找地方放鬆一下?“。受到驚嚇,此地竟然如此猖狂。
進站,太原站應該不是新建的高鐵站,是老舊的火車站。候車室很少,車站內壁畫裝飾,墻壁上方掛著舊時候的指針時鐘。太原往大同的動車比較慢,天已經黑了,窗外除了間歇零星的村落燈光,都是一片漆黑。晚上接近九點,到達大同南站。站外一如既往很多司機師傅拉你上車,這個時候高德打車也很久沒有響應,最後只能跟一個司機師傅談好價格,前往住宿處。出租車在站外的停車場,到了才發現車上還有另外的乘客,才發覺原來是拼車。入夜了,心想:人生地不熟,只能期望能安全順利到達目的地。
第一天,花了接近一天的時間,終於在晚上十點多抵達大同古城旁的酒店下榻。大同天氣確實冷冽,還好室內有暖氣。酒店位於古城外不遠,次日的集合點在城內的善化寺門口。
Day 2:善化寺 - 華嚴寺 - 雲岡石窟
第二天,早起步行前往旅行團在善化寺門外的集合點。同行團友大概十來人,有四人家庭組合,有夫婦,有姐妹朋友,也有幾個像我一樣的“獨行俠”。稍作整頓,就正式開始這次的山西之旅了。
善化寺




讲解老师带着,从寺庙门前的五龙壁开始,经过天王殿和三圣殿,最后攀上高台,善化寺的大雄宝殿终于展现咋眼前。
在講解老師的帶領下,一行人從寺廟門前的五龍壁開始,經過天王殿和三聖殿。三聖殿正面,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個碩大的蓮花狀斗拱,確實是一对错综复杂的庞然大物。攀上高臺,善化寺的大雄寶殿終於展現在眼前。殿內供奉這精美的五方佛和二十四諸天,建築結構中的諸如斗拱、橫樑、藻井,都異常精美。這是我第一次這麼近距離的感受如此宏偉的北方古建築。
華嚴寺
結束了善化寺參觀後,我們前往同樣在大同古城內的華嚴寺。首先經過的是普光明殿,這個建築前面伸出的抱廈頂上的藻井是是圓拱形的結構,挺有特色。走過兩座小建築後,終於看見了高聳在巨大臺基上的大雄寶殿。還沒走上臺基的樓梯,就可以看見這個大殿頂上巨大的鴟吻和正門上的方形匾額,提寫着“大雄寶殿”四個大字。走上臺階後,打開廣角大概能拍到大雄寶殿雄偉的姿態,幸好現在是淡季,建築內外都沒什麼人。
走進大殿後,可以看見五尊佛像,擡頭看見的是精美的“天花板”,與之前看的裸露的樑架結構不同。大殿的兩側也有二十四諸天的造像。導遊逐一講解這二十四諸天的名字,重點講了鬼子母的故事。後來我才知道這個鬼子母的故事是導遊講解界的網紅款,都喜歡講她。
大雄寶殿出來之後,一行人前往另外一個院落,所謂華嚴寺下寺。在這裏主要參觀的是薄伽教藏殿。薄伽教藏殿是什麼意思呢,,通俗一點就是佛教藏經閣。所以這裏的主要看點除了主體建築外,還有佛像後面的藏經閣樓,稱爲“天空樓閣”,可惜由於殿內光線昏暗,前面又有不少造像遮擋,暫時是看不見了。華嚴寺門口外的商業街,就是這個看不見的天宮樓閣的放大版。
後來,我再找了一下薄伽教藏到底是什麼意思。薄伽教藏英文爲 Bhagavad Sutra Hall,也有稱爲Bhagavad Scripture Storage Hall。前面Bhagavad都是一致的,在佛经中,薄伽梵是对佛陀的敬称,译作世尊。Sutra是經書的梵文,寫成Scripture Storage就更好理解了。有趣的是,與薄伽梵相關的《薄伽梵歌》,即Bhagavad Gita,是一部印度佛教經典。奧本海默電影中所說的“我現在成了死神,世界的毀滅者。”就是出自薄伽梵歌。
參觀完畢,從華嚴寺下寺正門出來,已經是中午了,第一次參加這種深度講解的團,一早上只是聽也感覺累了。寺廟外是新建的仿古商業街,昨天晚上到的大同,還沒有吃過著名的大同刀削麪。剛好附近有一家華嚴寺附近有一家叫做喜晉道麪館的,就進去品嚐一下。
麪館裝修挺精緻,有一個開放式廚房,可以看見師傅現場在削麪和一盆盆滷肉澆頭。我點了一碗傳統肉沫刀削麪,上來的時候還配了小涼菜。面上肉沫澆頭有點油,湯是濃郁大骨湯,和肉沫的汁交互在一起。刀削麪細長均勻,與一般在蘭州拉麪館吃的不一樣,入口很有嚼勁。濃郁的肉沫配上這種粗粗的面在這麼冷的冬天是最快活的。飯畢,下午乘車前往雲岡石窟。
雲岡石窟
從售票區進入,我們好像沒有走正常的路線,而是從側邊的一個新建的仿北魏的靈岩寺。山西的仿古建築也是很講究的,導遊着重講了處於寺廟中前部的佛塔,強調了唐朝之前以佛塔爲中心的寺廟建築結構。同時,介紹了一下北魏特色的人字拱。
經過靈巖寺,就進入了雲岡石窟的重點部分。雲岡石窟的洞窟數量是在是多,此處需要結合照片和網上資料再進一步整理。
大概是從東向西走,遊覽了不少洞窟後,聽了很多北魏鮮卑族皇帝拓跋什麼什麼與雲岡石窟的關係。最後終於走到雲岡石窟的名片,那個最大的大佛。此時已經接近下午五點,太陽西下,陽光剛好照在大佛造像之上,石頭上的佛像背光的雕刻變得更清晰了。此處應是雲岡石窟最熱門的打卡點,這裏的遊客數量算是在這幾天在山西見過的最多的一個點了。
宿大同,晚上去一家叫做“紫泥369粗糧季”的餐廳,點了大魚泡餅一個大菜,還有懷仁羊雜,青菜,一份黃米涼糕。大魚泡餅就像是燉煮的大頭魚,味道還行,配着幾個脆脆的煎餅吃。懷仁羊雜上來,肉不太多,下面全是粉,微辣,味道一般般。黃米涼糕甜的,不愛吃,pass。
Day 3:懸空寺 - 永安禪寺 - 圓覺寺
懸空寺
今天一大早就起來了,需要前往恆山腳下的懸空寺。懸空寺景區在一個峽谷之中,峽谷上方恆山下來有一水壩,水壩下引出中間一條小河順着峽谷流出。早上九點多,太陽沒照到峽谷裏面,天氣是在是太冷了,導遊領着我們走上了懸空寺另一邊有陽光的小坡遠眺講解。
登臨懸空寺需要走過峽谷經過小河,沿途有李白和徐霞客之類的題詞。幾天下來最難受的地方就是懸空寺下方這個峽谷底了,大風呼呼地吹,旁邊的小河使得這裏的體感溫度更低了。冷風吹過面部像是一把菜刀在你腦殼上敲。艱難地熬過景區九曲十八彎的峽谷底小路,終於開始登臨上懸空寺的山路。
雖然現在遊客不對,但是在懸空寺面積這麼小的空間裏,單向的遊覽路線也顯得略微擁擠。走過門口土地廟和小門,就可以正式踏上懸空寺的木構建築了。中間經過的廊橋,可以觸摸到懸空寺建築外部細長的用於“支撐”立柱,上面寫着“爲了您和他人安全,請勿晃動立柱”。實際上這些立柱並不是真的用於支撐,懸空寺結構的支撐點只要是打入山體的固定橫樑。
懸空寺距離峽谷底部大概有幾十米,有遊客大媽走到一半開始哭了走不動,有恐高症的還是不要登臨了。走過的木結構大多都挺結實的,只是外部的圍欄太矮了,比小腿略高。這種低於腰部的圍欄實在是太危險了,感覺一不小心就會翻到懸崖下面,所以每次走動雙手都不敢離開欄杆柱子。一遍緊緊抓住柱子一遍慢慢挪動,走到最高處準備折返的時候,手心已經出汗了。
很快就逛了一圈結束了,下來之後原路返回下車點。現在已經到達了渾源縣,中午我們前往渾源縣城,嚐嚐渾源涼粉。
永安禪寺
圓覺寺
To be continued